A02版
    “便宜了,便宜了,大白菜,3毛錢一斤,離得不遠,免費送菜……”10月3日6時26分,長春市寬城區上臺新村附近一小區前,菜農王玉樓將車停在小區入口旁,望著進出的居民,使勁吆喝著自家農用車拉載的8000斤白菜。
    一道之隔的另一位菜農,看到王玉樓開始報價和承諾的服務,“複製”一般地跟著吆喝著,價格一致。
    兩個小時後,兩位菜農誰也沒開第一秤。
    對於5米之外的對手,王玉樓並不害怕競爭,他的自信來源於自家菜不錯的質量,菜心多、色澤新鮮,軟葉多,個頭均勻。
    此時此刻,最讓他擔心的是價格。
    預判
    “大孫兒,你說今年爺爺的白菜能賣出錢不?”國慶節當天下午4點,家住合心鎮哈達村薑家店屯七隊的王玉樓,摸著5歲孫子的頭說,“明天收地,完了裝車進城。”
    “價格肯定貴不了,大蔥、土豆都不貴,白菜能給到3毛錢一斤就不錯了。”說到價格,王玉樓的兒子王東低聲和父親說。
    “第一茬西瓜,咱家賠了1.6萬元,但願這白菜價格能漲點兒。”王玉樓仍懷有希望。
    因為他清楚,這樣的價格意味著什麼。如果按兒子預判最高價格0.3元/斤計算。每畝地可產凈菜9000斤,7畝地共6.3萬斤,全部售出能賣1.89萬元。
    根據種植成本,種植一畝大白菜種子成本150元,種植雇工200元,農藥300元,化肥500元,澆水的電費等還要400元,如果算上後期砍菜200元費用,加上進城賣菜開銷、油費等,一畝地支出約2000元,7畝地需要1.4萬元。去除這些成本,只有不到5000元的利潤。
    盤腿坐在炕上,手裡拿著一天前從村裡取回來的“進城賣菜銷售證”,王玉樓便低頭不語。
    國慶節當晚,王玉樓和妻子,吃過飯,準備好第二天收菜工具,洗漱過後,早早睡去。
    收菜
    2日8時27分。簡單吃幾口飯菜,王玉樓和妻子以及雇佣的工人帶著工具,朝菜地走去。而此前4時25分,他們去過一次菜地,但因“露水大”,水大菜容易爛,無奈只能返回家中。
    由於數日的降雨,土路變得異常泥濘、濕滑,走了19分鐘才來到菜地。三人簡單交流,按壟分配後,便開始勞作。
    一棵、二棵、三棵……彎腰將白菜推倒,用刀背磕掉菜根餘土,揮刀砍掉菜頭,掰去外幫,修理外葉,後把凈菜整齊地碼放在一起,待集中裝車。
    如果沒有下雨,道路不泥濘,王玉樓可以把農用車開到地里,直接裝車。但道路泥濘,車根本開不進地,只能靠家中牲口———驢,來承擔重任。攢夠一堆,用驢車拉回家。
    一畝地,9000多斤的凈菜,毛驢車來來回回運了6趟。
    當天勞作結束,王玉樓付給工人200元。
    從種植到收穫,再到即將出發進城銷售,今年52歲,種了二十幾年白菜的王玉樓,早已習慣了這種流程式的操作。
    每次進城前一晚,他都會失眠,這一次也不例外。在他看來,進城賣菜,就好比坐上了牌桌,是贏是輸,難以預測。
    選點
    依舊是一眼未合。3日凌晨4點,王玉樓自家購買的半截貨車發動機引擎聲準時響起,承載著希望的大白菜,朝著30餘公裡外的長春城區駛去。
    和許多菜農選擇一樣,從城郊開始,逐漸向市區轉移,王玉樓認為這是上策,理由很簡單,相比於市中心,城郊秋菜購買力稍強一點。
    王玉樓去年賣菜的時候,印象中幾個擁有購買力的點,多集中於順路的西環城路附近,4時55分,當他開車路過昔日“根據地”時,驚獃了。白菜一車接著一車。
    看到“此景”,他決定改變路線,到北邊看一看。
    多處選點,最終,上臺新村附近一小區前成了王玉樓的第一站。他不是唯一來到這裡賣菜的,5米之外,幾乎與他同時到達的還有一份。
    賣菜最怕競爭,好在從附近居民嘴裡套出,這裡對秋菜有一定的需求時,算是給了王玉樓一個寬慰。
    但這種寬慰,不久後,便成了困惑。
    叫價
    “差不多有兩個小時,對面的車和我是一斤都沒賣,他看我少三毛不賣,也跟著扛,老百姓嫌貴,可沒過多久,對方看情況不妙,就直接報價兩毛五了,我眼瞅著人都過去了,有點毛了。”王玉樓說,兒子之前的預測價格現在想想真對,就這行情。
  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這時,王玉樓看到另外一輛農用車朝著小區入口方向駛來,裡面裝的全是白菜,而車輛圍擋處半米多長的膠合板上,用黑墨汁寫著“白菜兩毛五一斤”。
    早上,還是價格同盟,轉眼間便各自報價,還多了個對手。
    面對一斤未賣的白菜,王玉樓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。“賣完回家,一斤不留,兩毛五一斤。”王玉樓喊出這一個價格,對面的菜農愣了,挑菜的人開始棄菜“倒戈”。
    就在報價的兩分鐘後,王玉樓車前,圍了6位要買菜的市民,他也如願開張。上秤、結賬、送菜上樓,第一秤,賣了270斤。
    走了買家,來了買家。十幾分鐘後,第二秤、第三秤、第四秤……如期而至。截止到當日17時,王玉樓的整車白菜,還剩不到1000斤。
    ■記者手記
    伴隨著城市化加速發展,小區林立,作為秋菜之一的白菜,在城市裡,已經遠不如過去“吃香”,市民常常是有心購買,卻苦於無處藏儲。
    恰恰相反,產量和種植面積卻走向了另一端。按照長春市農委副主任孫長占的介紹,全市今年秋菜種植總面積是4.4萬公頃,產量24.9億公斤,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增幅7%。
    正是基於這種供需失衡的現狀,白菜起步價越賣越低。可想而知,原本就已經需求不強的市場,對於多出來的白菜,自然難以消化、難賣高價。
    在記者隨後回訪中,王玉樓告訴記者,截至目前,自家白菜賣出了一半,價格全是0.25元/斤,即便全部售出,也只有微利。他說,看到今年的市場,他已經下定決心,明年不種菜了,“出去打工”。
    產銷不對稱,信息不暢通的背景下,作為菜農,他們辛苦種植,卻增產難增收。
    白菜賤賣,看似“都是豐收惹的禍”,但其背後,其它原因似乎也不可忽視,有關部門的產銷指導是否到位,蔬菜種植產業結構是否合理,渠道是否真的夠暢通?
    本報記者 欒喜良
  (原標題:菜農賣菜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j33ijwmf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